RFID知识
RFID电子标签究竟有什么优势?
时间:2021-01-20
从纸质标签到条形码,从条形码再到二维码,到现在的RFID电子标签,我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标签时代”发展也在进步。从国内角度去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运用到新型RFID电子标签技术,并投之于日常应用,但正因为对于RFID产品的一知半解,让很多稍有涉猎的行业反而开始怀疑RFID的先进性和必要性。所以今天就来分享下,当下甚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那些离不开RFID的行业以及RFID标签的优势所在。
RFID标签下的线材管理
工业线材管理可能是众多RFID电子标签运用中比较冷门的行业,但必要性上看却是最强的。以前在美国出现过这样的一个事故,因为德州每年都有龙卷风季,有一次龙卷风刮乱了小镇数千条线缆,而这些线缆的事故后修复又恰好需要和电缆接口的一一对应,这不仅给了德州的电缆维修负责部门不小麻烦,从中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对于线缆的管理问题非常的棘手和明显。哪怕这个问题到了现在,这个问题依然不好解决。
原因一,来自于电线、数据线或者其他线缆的使用体量级的暴增。这个数据量级说的并非区域或者国家在线缆制造产量上的暴增,针对的是单位后台库房或者线缆使用区域内同时在执行运行功能的线缆量。以前后台数据库房的线缆量如果是以千为单位,那现在就到了十万以上级别,这对于线缆管理是非常大的严峻考验,如果产生故障和线缆功能问题,如何在十万级别的数据线缆里找到对应线缆,这是一个大工程。
其二,数据读取是一个难点。一般来说,对于大型公司,如电力集团,运输行业等都会配备超量级的企业管理ERP或者EAM系统来辅助锁定问题区域和线缆位置。但是这个解决方案的缺点是依然无法精准锁定到某一条线缆。这时候就需要人工到故障区域运用各类读取器去手动检测和锁定。而这又会产生第二个难点:可能存在单设备上多条线缆交织的情况,这在读取时又会造成误读、多读、漏读的现象,从而错过问题的发现,甚至产生更大的成本损耗。
而在这个问题上,RFID就会体现出其强大的功能和优势。从频率上看,目前的RFID标签技术和产品类别分别集中于高频和超高频两个频段内。HF的频率稳定在13.56MHz,UHF的频率处于856-928 MHz的区间内。随着频率的上升,意味着更精准的读取能力、更远的读距以及更小的RFID标签元件体积。工程师只需要在线缆上装上RFID的小型标签,然后手持读写器,再通过手持显示器或者LED灯标等就可以迅速找到对应问题线缆。而同时,目前绝大部分 的RFID标签都具有抗金属干扰性,这就可以避免干扰问题。
“一物一码”是对RFID标签低估和轻视
有人说,RFID标签其实优秀的优势是提供了绝对的“一物一码”,为零售和物流行业的防伪和溯流提供了不可辩驳的证明。对于这个观点,“一物一码”可能是对于RFID标签莫大的低估和轻视。二维码、条形码,哪个不是一物一码?RFID标签在零售端和物流端,其实优秀的价值有三个,一个是对于信息量的存储分级,一个是对于读取的限制放开,还有一个是对于其存在不可磨灭性。
在解释存储分级之前,我需要加个前提,在Class1 Gen2(简称G2)协议V109版的规则下,RFID标签一般来说,会具有4个信息内部存储空间,它们分别是Reserved(保留),EPC(电子产品代码),TID(标签识别号)和User(用户)四个独立的存储区块。其中Reserved是存储Kill Password(灭活口令)和Access Password(访问口令)的存储区块,一般不会放开权限给任意方读取,真正起到作用的是EPC、TID和USER。它们分别有什么用呢?
TID,官方名字为存储标签识别号码,你可以叫它更有代表性的名字“全球唯一码”,正是这个码提供了该个RFID标签存在的唯一证明,它是出厂后不可写入和修改的,那如果这个标签是唯一的,所以它附着的产品一定也是唯一的,这就是防伪的原理。而EPC的作用是,提供厂家可写入的产品出厂信息或者说原始信息。原则上EPC是只能由厂家写入,并且是遵循一个记录规则的,这个规则由厂家自行决定,所以这就为产品原始信息记录提供了绝对的技术基础。再看User,User属于更为灵活的用户自定义号码,它提供了产品出厂后,依然可以保留写入权限的可能。而对于厂家来说,因为部分产品涉及到运输环节,又或者是产品信息的保密性,它需要更多的字符数量去承载产品的数据信息,而EPC的存储量一方面有限,另一方面是出厂后不能更改,所以他们就会需要到User号码,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RFID标签都有User存储量,简单的说,每个RFID标签都有4个存储区块,但是根据RFID标签的类型和功能适配,有些标签的User存储量是0,也就是不可写入数据。
第二大价值是读取限制的放开,抛开脑海里手里拿个扫描读取器,一个个对准产品编码去读取的固有印象。RFID标签下的读取场景变得可以非常宏大,也可以变得非常隐形。
第三大价值是不可磨灭性。这个不可磨灭性,除了指代它的存储信息大部分不可修改和写入以外,特指它的封装方式。从大部分RFID标签的应用案例和适配场景来看,它并不是外部傻瓜式的封装结合,而是封装进产品内核里。这很好的解决了,不法分子撕掉、涂抹防伪码等问题,让产品信息真正植入进产品本身的基因里。而对于溯源或者防伪来说,如果脱离了对本身防伪和溯流机制的保护,那所谓的防伪和溯流也不过是忽悠消费者的营销手段,并没有真正的安全性可言。
RFID标签下的线材管理
工业线材管理可能是众多RFID电子标签运用中比较冷门的行业,但必要性上看却是最强的。以前在美国出现过这样的一个事故,因为德州每年都有龙卷风季,有一次龙卷风刮乱了小镇数千条线缆,而这些线缆的事故后修复又恰好需要和电缆接口的一一对应,这不仅给了德州的电缆维修负责部门不小麻烦,从中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对于线缆的管理问题非常的棘手和明显。哪怕这个问题到了现在,这个问题依然不好解决。
原因一,来自于电线、数据线或者其他线缆的使用体量级的暴增。这个数据量级说的并非区域或者国家在线缆制造产量上的暴增,针对的是单位后台库房或者线缆使用区域内同时在执行运行功能的线缆量。以前后台数据库房的线缆量如果是以千为单位,那现在就到了十万以上级别,这对于线缆管理是非常大的严峻考验,如果产生故障和线缆功能问题,如何在十万级别的数据线缆里找到对应线缆,这是一个大工程。
其二,数据读取是一个难点。一般来说,对于大型公司,如电力集团,运输行业等都会配备超量级的企业管理ERP或者EAM系统来辅助锁定问题区域和线缆位置。但是这个解决方案的缺点是依然无法精准锁定到某一条线缆。这时候就需要人工到故障区域运用各类读取器去手动检测和锁定。而这又会产生第二个难点:可能存在单设备上多条线缆交织的情况,这在读取时又会造成误读、多读、漏读的现象,从而错过问题的发现,甚至产生更大的成本损耗。
而在这个问题上,RFID就会体现出其强大的功能和优势。从频率上看,目前的RFID标签技术和产品类别分别集中于高频和超高频两个频段内。HF的频率稳定在13.56MHz,UHF的频率处于856-928 MHz的区间内。随着频率的上升,意味着更精准的读取能力、更远的读距以及更小的RFID标签元件体积。工程师只需要在线缆上装上RFID的小型标签,然后手持读写器,再通过手持显示器或者LED灯标等就可以迅速找到对应问题线缆。而同时,目前绝大部分 的RFID标签都具有抗金属干扰性,这就可以避免干扰问题。
“一物一码”是对RFID标签低估和轻视
有人说,RFID标签其实优秀的优势是提供了绝对的“一物一码”,为零售和物流行业的防伪和溯流提供了不可辩驳的证明。对于这个观点,“一物一码”可能是对于RFID标签莫大的低估和轻视。二维码、条形码,哪个不是一物一码?RFID标签在零售端和物流端,其实优秀的价值有三个,一个是对于信息量的存储分级,一个是对于读取的限制放开,还有一个是对于其存在不可磨灭性。
在解释存储分级之前,我需要加个前提,在Class1 Gen2(简称G2)协议V109版的规则下,RFID标签一般来说,会具有4个信息内部存储空间,它们分别是Reserved(保留),EPC(电子产品代码),TID(标签识别号)和User(用户)四个独立的存储区块。其中Reserved是存储Kill Password(灭活口令)和Access Password(访问口令)的存储区块,一般不会放开权限给任意方读取,真正起到作用的是EPC、TID和USER。它们分别有什么用呢?
TID,官方名字为存储标签识别号码,你可以叫它更有代表性的名字“全球唯一码”,正是这个码提供了该个RFID标签存在的唯一证明,它是出厂后不可写入和修改的,那如果这个标签是唯一的,所以它附着的产品一定也是唯一的,这就是防伪的原理。而EPC的作用是,提供厂家可写入的产品出厂信息或者说原始信息。原则上EPC是只能由厂家写入,并且是遵循一个记录规则的,这个规则由厂家自行决定,所以这就为产品原始信息记录提供了绝对的技术基础。再看User,User属于更为灵活的用户自定义号码,它提供了产品出厂后,依然可以保留写入权限的可能。而对于厂家来说,因为部分产品涉及到运输环节,又或者是产品信息的保密性,它需要更多的字符数量去承载产品的数据信息,而EPC的存储量一方面有限,另一方面是出厂后不能更改,所以他们就会需要到User号码,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RFID标签都有User存储量,简单的说,每个RFID标签都有4个存储区块,但是根据RFID标签的类型和功能适配,有些标签的User存储量是0,也就是不可写入数据。
第二大价值是读取限制的放开,抛开脑海里手里拿个扫描读取器,一个个对准产品编码去读取的固有印象。RFID标签下的读取场景变得可以非常宏大,也可以变得非常隐形。
第三大价值是不可磨灭性。这个不可磨灭性,除了指代它的存储信息大部分不可修改和写入以外,特指它的封装方式。从大部分RFID标签的应用案例和适配场景来看,它并不是外部傻瓜式的封装结合,而是封装进产品内核里。这很好的解决了,不法分子撕掉、涂抹防伪码等问题,让产品信息真正植入进产品本身的基因里。而对于溯源或者防伪来说,如果脱离了对本身防伪和溯流机制的保护,那所谓的防伪和溯流也不过是忽悠消费者的营销手段,并没有真正的安全性可言。
上一篇:RFID电子标签的创新之路
下一篇:如何正确选择RFID设备